落魄到亚冠二级联赛的北京国安队,在主场进行的小组第二回合比赛中,以3:0战胜中国香港大埔队,并以总分8:3淘汰了这支同胞球队。
不过,这两轮“兄弟阋墙”的淘汰赛,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。
早在首轮大埔队主场时,一些香港球迷的骂声就开始响起,甚至还涉及到政治方面,球迷的情绪发泄变得出轨愈矩,走向了令人不安与危险的领域。

而大埔队来北京赛前的一些言论,也被解读为“赴北京比赛是出国”,可以说进一步激化了矛盾。
“国安永远争第一”的北京球迷,也在自己的主场发起了针尖对麦芒的回击,他们在现场的“京骂”也是此起彼伏,一浪高过一浪——为免有污文明读者之耳目,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。
首先,作为球迷——特别是世界第一运动之下群体性聚集的足球迷,可以说在全球范围之内,都会出现一些情绪化发泄的骂声。
当然,在本质性的道理上,这是一种不文明的污言秽语,但在人之本性的感情宣泄层面,或仍有一定的可理解性。
因为,竞争体育的内涵赋予上,确实包括了促发和允许公众荷尔蒙外泄的元素。因而很难完全避免球迷的骂声,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球迷所僭越与泛化,而公众及管理者也能在一定层面上,予以相应的宽松与宽容对待。
当然,公共场合的集体情绪化的发泄,必然也会被限制在一定的度上——既不能产生过分恶劣的影响,更不能造成社会安全稳定之虞才行。
因此,这样的球场骂战,如果超过了社会容忍与宽容之度,显然就不可取了,也就会受到一定的管束、限制与追责。
而无论是在香港或是北京,抑或在全世界各地的球场上,出现一些球迷情绪化的骂声本身,却并非是最可怕的事情。
真正可怕的是,如果这样的球迷行为,变成了“地域炮”的撕裂,甚至变成了族群对立、民族对抗等政治立场等互相攻击,那显然就逾越了道德与法治的底线,就会产生可怕的后果。
其一,这其中的“法不责众心理”,必须加以预防与有效管理。
“没有孤胆,却有群胆”,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天性和本性——而不只是我们中国人才会如此。
这不仅是因为“人多力量大”一个原因,还有有涉失德违法之事时,聚集成团的群体中之个人,就会产生一种“法不责众”的心理,这也是群体球迷之中,易爆发排山倒海般骂战的一大原因。
但“法不责众”心理之下,促发的群体性事件有可能会失去控制,进而走向一起违法的“集体暴政”之中——这其中,催发了一些个体所谓的“贼胆”无限膨胀,就可能产生令人齿寒的恶果。
比如,像当年发生在西安的打砸日系车主事件,如果不是发生在集体的队伍中,那位小伙应该没有胆量与可能会干此违法之事。
正是在集体力量包裹之中的个体,被催生出胆大包天的荷尔蒙,以为“法不责众”之下,才会出现暴力砸坏车、砸残车主的恶果发生。
所以,对于类似这种球迷“港骂或京骂”的现象,我们的球队、球迷组织及管理者,还是应当积极正面引导,不让情绪化的发泄冲了闸、脱了缰才行。
其二,球迷集体骂战中的“乌合之众”现象值得警惕。
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-勒庞在其名著《乌合之众》中,对于个人融入集体、形成乌合之众情形后,产生的变化与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。
当个体融入群体时,群体心理会显著改变个体行为的模式,进而导致理性退化、情绪极端化等特征。
勒庞还认为,当个体融入群体后,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就会急剧下降;相反,其情绪化、极端化倾向则陡然增强。
一头扎入群体之中的个体,便容易受到群体观点、宣传的暗示和影响,变得更倾向于统一进行简单化、标签化的共同性表达,甚至会放弃个体的独立判断,完全被集体言行和思维所虏获、同化与洗脑。
此时,“乌合之众”产生出一些典型的表现,比如用情绪代替了个人的独立思考——走向从众的骂战,就是其中表现之一。
乌合之众还会过于迷信多数人的集体性观点,但却容易忽视事实、不顾逻辑,产生盲目跟风现象。
这还表现在语言极端化上,像非黑即白的二元化标签乱贴,各种极端化的表达也开始出现等。
还有,产生强化站队心理与身份认同感,并在放弃自我与独立后的归属感后,更容易放弃理性判断,而代之以情绪化的认同。
同时,还容易出现排斥异见、群体性围攻、强化集体性错误认知等。
或许单独的香港球迷及北京球迷,平时的表现却是较为理性、中和与文明,但是,一旦缺乏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,以及正确的文明观念熏陶等,就会在自以为“法不责众”的“乌合之众”环境里,轻易被群体裹挟成盲流之一员。
多一些理性化,少一些情绪化;多一些法治思维与文明理念,少一些语言暴力的怪胎,将“法不责众”的歪念早早抛却,不能以置身合体于“乌合之众”为荣。
那么,就能有效避免体育精神被政治化、地域化、族群化、集体化标签的裹挟,才能真正回归对于赛事本身的尊重——从而达到球迷们的自我尊重与互相尊重!

